慕尼黑安全会议上,中美代表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。这场交锋中,中国的影响力大放异彩,让欧洲看到了一个有实力、有责任感的全球伙伴;而美国的表现,不仅让欧洲对他们的信任跌到了谷底股票操盘需要多少资金,也让中美在国际舞台上的对比更加鲜明,这一次,中国显然站稳了位置,而美国却“摔了跟头”。
文案|编辑:清
这场安全会议,欧洲本抱着殷切的期待,希望听到一些让人安心的承诺,比如“美国会加大支持力度”“我们一定在一起对抗俄罗斯”之类的定心丸,结果万斯一开口,就是噼里啪啦的批评。
他基本没怎么提针对俄罗斯的事情,反而直接火力全开,怼起了欧洲,说欧洲的问题根本不在外部,而是内部出了大毛病,直接把矛头甩回给欧盟各国,还说欧洲没搞好自己,才是他们的最大威胁。
欧洲人现在正发愁通胀、发愁能源危机,万斯本该抓住机会,稳住美欧盟友关系,可他倒好,不但不雪中送炭,还顺手把锅给扣他们头上,还怪他们没把自己的事儿管好,这些欧洲官员听了,能不气晕在现场吗?
他演讲完,全场沉默,台下的欧洲高官一个个面无表情,万斯自己显然也感觉到了尴尬,灰头土脸地下了台,场面一度非常微妙。
万斯下台后,这事儿还没完,欧洲人可是记仇的,而且这次把怨气攒够了,一起发了出来。德国、乌克兰这几个“主力队友”轮番出来公开炮轰,有的说万斯是在羞辱欧洲,有的批评美国“根本不把我们当回事”。
德国总理朔尔茨平时挺温和的,这次也忍不住拍了桌子,开口批评美国的表现让人“失望”,还有在野党更不客气,直接讽刺美国傲慢无礼。
本来欧洲和美国就是一种“吃力不讨好”的关系,从俄乌冲突开始,欧洲掏钱掏军援,还因为制裁俄罗斯,能源危机把自己搞得步履维艰。
更离谱的是,美国人抓住机会趁火打劫,能源卖得贼贵,让欧洲买单买到肉疼,更别说美国还靠军火出口赚得盆满钵满,转头再指责欧洲不够努力,这事儿搁谁,谁心里都不平衡。
与此同时,王毅的表现成功扳回了另一种画风,他这次的发言,可以说既抓重点,又高级,不急不躁,整场下来,观众全程“我懂了”。
王毅一上来就先谈务实的东西,比如全球局势好在哪儿、不好在哪儿,接着很有分寸地谈了一下乌克兰问题,强调要和平解决。
他没明确站队,也没搅局,而是把重点放在“对话”上。这话一出口,那些欧洲的官员明显感兴趣了,他们需要的,就是一个让大家坐下谈谈的解决方案,而不是继续打下去。
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王毅和欧洲这帮高管关系,看上去特别自然,北约秘书长、欧盟高官再加上德国、法国的外交官,都抢着找王毅谈话,会后还有人跟他单聊。
这说明中国在欧洲人眼里,已经不是“局外人”,而是一个有实力可以解决问题的“合作伙伴”,对比一下万斯刚刚“踩雷现场”,王毅这波操作,真的是教科书式稳扎稳打,整局赢麻了。
万斯这次翻车,说到底也不是临场失误,而是长期问题的一个集中表现,美国一直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围着它转,可现实是,世界上别的国家并不是傻子,尤其是欧洲人。
以前欧洲确实看美国的脸色行事,但俄乌战争后,他们渐渐意识到,美国表面是保他们,实际上是难得机会捞一把,大赚能源和军火钱的同时,美方一点没考虑欧洲的真实状况。
不光是俄乌问题,再看看中美对抗,美国明摆着要把欧洲,拖进针对中国的“包围圈”,天天喊“脱钩”“中国威胁”,可问题是,脱了以后呢?欧洲的企业、市场都绕不开中国,大到汽车工业,小到手机零件,这些都是贴着欧洲经济命根子的产业链。
美国满脑子“搞对抗”,但又不给欧洲真正的替代方案,结果就是把欧洲推到两头为难的死胡同里。久而久之,欧洲当然看得明白,你美国不干好事也就算了,还老让我去帮你挡枪,这还有完没完了?
所以如今的欧洲,对美国是真的没有了“滤镜”,窝着一肚子气,一直没机会喷,这回万斯这波“无脑发言”,算是把大家的火又彻底点着了。
趁着美欧关系乱成一锅粥,中国自然成了欧洲的潜在备胎,其实欧洲对中国的兴趣,并不是最近才有的,只是这次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,中国可能真的能提供一种不一样的合作模式。
从经济上来说,中国就是欧洲的“财神爷”,单说贸易,欧洲许多大企业的出口、投资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中国市场,比如汽车产业那些顶级品牌,哪个不是靠中国买单活得滋润?
还有基础建设、高科技方面,中欧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,美国那种单边主义的做派,不仅不讲道理,还会损害欧洲利益,而中国至少是“讲规矩”的,这一点,欧洲心里很清楚。
国际事务这方面,欧洲其实也不想被拖进美国搞的,那些无休止的对抗里,乌克兰的问题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,再拉着他们跟中国对着干,那无异于在自家火上浇油。
而中国的官方态度向来强调“和”,这种不搅局、不对抗的方式,跟欧洲需要的稳定,简直就是“天作之合”,所以这次王毅的表现,某种意义上给了欧洲清晰的信号:中国不是来挑事的,而是来帮忙的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