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IPO新格局!近三百家终止 有头部券商半年终止逾30家)
上半年IPO降温明显。
随着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,今年A股IPO“撤单”家数大幅超越历史同期水平。
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,今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合计有296家IPO终止,已经超过去年全年IPO终止家数(282家)。
在多名受访投行人士看来,不满足上市门槛新规、业绩大幅波动、存在大额分红、不符合板块定位、行业限制、内控有“硬伤”等是上述IPO企业“梦碎”上市路的主要原因。
逾四成排队企业“撤单”
尽管时间步入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,交易所仍在加班加点对IPO企业审核状态进行更新。6月29日—30日(星期六与星期日)IPO市场新增9家IPO撤回申报材料。
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,截至6月30日,今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合计有296家IPO终止上市路。
什么概念?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去年末沪深北三地交易所约有650家IPO企业在排队审核,这意味着,存量项目中有超过40%的IPO企业“退场”。
其中,深市IPO终止家数最多,上半年共有128家(包含终止注册),相比去年同期翻倍增长,其中以创业板IPO企业为主,共终止85家(包含终止注册);深市主板IPO终止43家。
沪市今年上半年则有118家拟上市企业终止,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(93家),其中沪市主板终止家数有67家,科创板51家。这当中包括多家知名大型企业,比如先正达、中航石油。
北交所市场终止的IPO家数相对较少,上半年共有50家,但也已超出去年全年情况(39家)。
部分IPO企业差“临门一脚”,抱遗离场。根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,共有4家创业板IPO企业倒在注册环节,分别为一通密封、晶奇网络、微策生物、菲鹏生物,上述企业早在2021年或2022年已“提交注册”,后来一直没有下文,在坚持多年后未能如愿上市。
另有22家拟上市企业在“过会”后终止,其中有20家为创业板IPO企业。根据记者梳理,多达11家在去年上半年已经通过上市委审议,至今已有一年。有6家在2022年已“过会”;更有1家科创板IPO企业早在2021年9月“过会”。在券商投行人士看来,上述23家企业在“过会”或“提交注册”后迟迟没有进展,可能因为发行人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或整改,一直未能打消监管顾虑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后续可能还有IPO企业陆续终止。截至6月30日22:00,除了因华西证券、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暂停半年资格或其他原因中止外,沪深北三地交易所仍有合计53家IPO企业因财报更新理由而处于“中止审核”状态。这类企业若不能及时补充财报数据获得监管认可,将可能“离场”。
“离场”原因面面观
根据记者梳理IPO终止情况及多方采访了解到,宏观环境影响及监管政策变化,是今年内IPO企业大撤退的主要原因。
今年以来,监管层频频发声要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并为此采取多项措施。4月30日备受关注IPO门槛调整正式落地,对部分存量项目带来冲击。
一名在“过会”后终止IPO企业的保荐代表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,其项目因为不能满足新的上市指标,所以选择“撤单”。根据记者以前述22家在“过会”后终止的IPO企业作为样本观察,其中有6家财务指标“不达标”。
“业绩下滑”则是拟上市企业“退场”的另一大重要原因。记者注意到,多个IPO企业在终止前被交易所就经营业绩稳定性反复问询。
华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分析,近年来经济周期下行,市场需求低迷,部分拟上市企业存在业绩持续下滑的情况。交易所十分关注发行人经营业绩是否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;影响发行人业绩的不利因素能否消除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监管导向变化亦是终止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,比如对突击大额分红、分拆上市、行业属性等从严监管。
具体来看,今年4月交易所就加强IPO企业分红监管答记者问,鼓励企业更多将累积利润留存用于企业发展或上市后与新股东共享,并在指标上给出多条“红线”,逾矩者将不被允许上市。记者注意到,在上市新规出台后的首周内,“撤单”的IPO企业中就有触及分红新政“红线”,比如沪市主板IPO企业英特派、科创板IPO企业恒达智控。
在分拆上市方面,新“国九条”在4月提出要“从严监管分拆上市”。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分拆上市“折戟”案例已达17家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尽管分拆上市能带来诸多好处,但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或套利机会,比如若上市公司及子公司之间的经营、决策和人员没有做到完全隔离,则有可能诱发非公平的关联交易、利益输送乃至利润转移、债务逃避等问题。
在行业限制方面,去年以来已有多家涉“衣食住行”等大消费类IPO企业或传统企业陆续终止,今年仍有相关拟上市企业“离场”。根据记者统计,沪深交易所内,有关批发业、畜牧业、纺织服装业、家具制造业、建筑装饰业、饮料制造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农业、食品制造业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合计有十余家IPO企业终止。
此外,不符合板块定位、发行人规范性有“硬伤”等,是拟上市企业终止的常见原因。
一名头部券商投行人士表示,科创板定位要求发行人“硬科技”,具有“卡脖子”技术;主板方面,发行人不仅需要盈利规模大,还要有行业地位;创业板支持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,业绩增速快、业务发展空间大、抗风险能力不能弱。
有头部券商半年终止逾30家
IPO储备项目往往代表投行的竞争力和未来潜力,如今随着大量IPO企业终止,保荐机构未来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统计,中信证券保荐的IPO终止家数达到37家,超过去年推荐的上市家数。东方财富Choic数据显示,该头部券商去年全年成功在A股推荐上市27家企业,承销保荐费用合计近26亿元。
中信建投、中金公司、海通证券分别有24家、22家、22家IPO企业“离场”,数量依次排在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。
民生证券、国金证券、华泰联合、国泰君安、招商证券分别有17家、14家、11家、11家、11家IPO企业终止。
从上述券商名单情况看,以往投行业务表现较强、储备项目较多的券商,在此次IPO收缩的宏观背景下,同样面临大量项目撤离。
与此同时,中介机构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。前述《意见》提出,要建立对中介机构的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机制融资炒股公司,督导检查保荐机构、律师和注册会计师履职尽责情况;运用好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机制,实施分类监管,促进提高执业质量;督促中介机构充分运用资金流水核查、客户供应商穿透核查、现场核验等方式,确保财务数据符合真实的经营情况。如何践行“看门人”责任,是券商未来的工作重点。